毛细血管炎引起水肿怎么治疗

毛细血管炎引起的水肿可通过抗炎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局部护理、生活方式调整、中医治疗等方式缓解。毛细血管炎通常由感染因素、免疫异常、血管内皮损伤、药物反应、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毛细血管炎伴随的水肿常与炎症反应相关,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局部红肿热痛。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适用于中重度炎症,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可用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水肿主因,可使用芦丁片、羟苯磺酸钙等药物增强血管稳定性。严重者可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改善血流动力学。合并静脉功能不全时,地奥司明可减少毛细血管渗漏。
下肢水肿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局部冷敷可收缩血管减轻渗出,但需避免冻伤。弹性绷带或医用压力袜可促进静脉回流,压力选择20-30mmHg为宜。
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避免腌制食品。适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可促进淋巴回流,但需避免久站久坐。戒烟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
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活血化瘀,含当归、川芎等成分。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中药外敷如芒硝溶液湿敷可消肿,皮肤破损时禁用。
毛细血管炎患者日常需监测尿量及体重变化,每日早晚测量腿围并记录。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避免穿着过紧衣物,沐浴水温控制在38℃以下。适度进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睡眠时垫高下肢15-20厘米。如出现皮肤溃疡、发热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