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病人出现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肝癌介入病人出现发热可能由术后吸收热、感染性发热、肿瘤坏死热、药物反应性发热、胆道梗阻性发热等原因引起。
介入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释放致热原,体温通常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可自行消退。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进行物理降温。
可能与操作污染、免疫力低下有关,表现为持续高热伴寒战。需完善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升免疫力。
介入治疗导致肿瘤组织坏死释放炎性介质,体温波动在38℃左右。可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鉴别,通常无需特殊处理,1-2周内逐渐缓解。
化疗栓塞术中使用的碘化油、化疗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多伴有皮疹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肿瘤压迫或介入操作导致胆管阻塞引发胆管炎,特征为弛张热伴黄疸。需行胆道引流解除梗阻,联合使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肝癌介入术后发热患者应每日监测体温3次,记录热型变化;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促进代谢;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如鱼汤、蒸蛋;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若体温超过39℃持续24小时或出现意识改变,需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腹部CT。恢复期可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