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乳糖不耐受怎么引起的

宝宝乳糖不耐受可能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基因遗传等因素引起。
部分婴儿出生时即存在乳糖酶活性低下或完全缺失,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类患儿在首次哺乳后就会出现水样腹泻、腹胀等症状,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
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等肠道疾病会暂时性破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通常伴随发热、呕吐症状,待肠黏膜修复后症状可缓解。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当可能造成肠道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影响乳糖分解效率。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酸臭,可通过补充益生菌改善。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酶分泌量仅为足月儿的30%-50%。这类情况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改善,期间可选择低乳糖过渡配方奶。
亚洲人群乳糖酶基因持续性表达缺陷率高达90%,部分婴幼儿断母乳后会出现继发性不耐受。基因检测可明确分型,需终身避免高乳糖饮食。
日常护理需注意观察大便性状,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添加乳糖酶的奶制品。辅食添加初期优先选择米糊、苹果泥等低敏食物,避免含乳糖的乳制品。哺乳期母亲应减少高乳糖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补充剂。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如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