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出血性贫血可能由消化道溃疡、创伤性失血、妇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慢性出血是常见病因。溃疡面持续渗血会造成铁元素流失,长期未治疗可能发展为重度贫血。患者常伴有黑便、上腹痛症状,需通过胃镜确诊后采用抑酸药物和止血治疗。
严重外伤或手术中大量失血可直接引发急性贫血。当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20%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休克前兆,需立即输血补充血容量并处理出血源。
女性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等妇科问题易导致慢性失血。长期经期出血量大于80毫升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指甲脆裂,需通过妇科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会影响凝血机制,轻微外伤即可导致持续出血。这类患者常见皮下瘀斑、关节腔出血,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维持凝血功能。
钩虫等肠道寄生虫通过吸食血液导致慢性失血。感染者多见脐周疼痛、异食癖,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驱虫治疗配合铁剂补充能有效改善贫血症状。
预防出血性贫血需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女性经期异常需及时就医。日常饮食应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浓茶咖啡则影响铁质吸收应避免与补铁剂同服。长期慢性出血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