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脱水患者日常护理以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关键词: #护理
关键词: #护理
高渗性脱水可通过调整饮水习惯、监测电解质、控制基础疾病、避免高温环境及合理用药等方式预防,日常护理需重点关注体液平衡与并发症管理。
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2500毫升,分次少量补充。运动后或高温环境下需额外增加500-8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纯净水,建议选择含电解质的水或淡盐水,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老年人及儿童需设置定时饮水提醒。
定期检测血钠、血钾及尿比重指标,血钠浓度超过145mmol/L需立即就医。居家可使用智能体重秤监测每日体重波动,24小时内体重下降超过2%提示脱水风险。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尿量持续少于400毫升/天需警惕肾功能损伤。
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尿崩症患者应规律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需维持促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慢性肾病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至0.6-0.8g/kg/天。
气温超过32℃时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必要时选择清晨或傍晚出行。穿着浅色透气衣物,工作场所配备通风设备。中暑高危人群应避免在11:00-15:00进行重体力劳动,出现头晕、皮肤干燥等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
利尿剂使用期间需遵医嘱调整剂量,监测血肌酐变化。服用渗透性泻药不应连续超过3天。化疗患者需在用药前后进行水化治疗。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时,出现持续干咳需考虑更换降压方案。
预防高渗性脱水需建立个性化饮水计划,糖尿病患者每日分6-8次饮水,每次200-300毫升;运动员训练前后称重补液,每减轻1公斤体重补充1.5升电解质水。饮食中增加冬瓜、黄瓜等含水丰富的蔬菜,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卧床患者每2小时协助翻身饮水,认知障碍者采用彩色标记水杯提醒。出现意识模糊、少尿或无尿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静脉补充0.45%氯化钠溶液并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