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三大典型症状,临床过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个阶段。
起病急骤,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征),颜面、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征),眼结膜充血水肿,呈醉酒貌。此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病程第2-3天开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多见于腋下、胸背部,呈条索状或搔抓样。严重者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等腔道出血表现,与血小板减少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病程第4-6天进入少尿期,尿量骤减至400ml/日以下,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部分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表现为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可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持续1-3天。休克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湿冷,晚期可出现意识障碍,与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有关。
病程第7-14天进入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6000ml,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此期肾小管功能逐渐恢复,但浓缩功能较差,需密切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发热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尿期限制蛋白质和钾盐摄入,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接触鼠类或疫区环境后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