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尘埃传播五种途径传播。
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核,直径1-5微米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这是肺结核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直接接触患者痰液、唾液等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餐具、衣物等物品后未及时清洁双手,可能通过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途径感染。医护人员、家属等密切接触者需特别注意防护。
妊娠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产道分泌物或产后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孕期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可能感染牛型结核杆菌,这种情况在畜牧区较为多见。消化道结核通常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呼吸道原发感染表现不同。
患者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附着在尘埃颗粒上,随空气流动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卫生条件差、痰液处理不当的环境中风险较高,需注意定期湿式清扫和紫外线消毒。
预防肺结核传播需多管齐下,保持室内通风每日不少于2小时,与患者接触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注意营养均衡,每日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蛋、鱼肉,适量补充维生素A、D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改善肺功能。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密切接触者应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查。患者使用的餐具应煮沸消毒10分钟以上,痰液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再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