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氏菌中毒机制是什么

急救知识编辑 医普观察员
51次浏览

关键词: #中毒

大肠埃希氏菌中毒机制主要与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黏附侵袭作用、内毒素释放、免疫逃逸及宿主防御系统破坏等因素有关。

1、志贺毒素: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可产生志贺毒素,该毒素通过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肠上皮细胞坏死。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急性肾损伤。

2、黏附侵袭:

菌体通过特异性黏附素定植于肠道黏膜,破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侵袭性菌株能穿透肠黏膜屏障,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并导致肠黏膜溃疡,临床表现为血性腹泻和腹部绞痛。

3、内毒素释放:

细菌细胞壁脂多糖在菌体裂解时释放,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过度炎症反应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进展为感染性休克。

4、免疫逃逸:

部分菌株具有荚膜多糖抗原,能抵抗吞噬细胞的杀伤作用。细菌还可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干扰补体系统激活途径,从而逃避免疫清除。

5、宿主防御破坏:

病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注入效应蛋白,干扰细胞信号传导。这些蛋白可诱导细胞凋亡、破坏细胞骨架,并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最终导致肠道屏障功能丧失。

预防大肠埃希氏菌感染需注重饮食卫生,肉类食品应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处理生食后及时洗手。蔬菜水果需用流动清水冲洗,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易感人群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出现持续腹泻或血便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