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是怎么回事

胃肠型食物中毒可能由食用变质食物、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化学毒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吐止泻药物、胃肠黏膜保护剂、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食用腐败变质的肉类、海鲜或霉变粮食可能导致胃肠型食物中毒。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细菌代谢产物和生物胺,会刺激胃肠黏膜引发呕吐腹泻。典型表现为进食后2-6小时内出现上腹绞痛、水样便。处理时需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污染食物后会产生肠毒素。常见于未煮熟的禽蛋、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中毒后会出现发热伴黏液脓血便,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菌群。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污染贝类、沙拉等食物传播。特征为突发喷射状呕吐伴随低热,病程具有自限性。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减轻症状。婴幼儿患者家长需注意防止脱水,每公斤体重补充100-150毫升补液盐。
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淡水鱼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表现为持续脐周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确诊需粪便检出虫卵,治疗需使用阿苯达唑片驱虫,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修复肠黏膜。生食海鲜前需冷冻处理,家庭砧板应做到生熟分开。
误食亚硝酸盐污染的腌制品或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会引起化学性中毒。特征为口唇青紫、洗肉水样便。急救需立即洗胃,使用亚甲蓝注射液解毒,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日常避免食用颜色异常鲜艳的熟食,叶菜类浸泡时间应超过30分钟。
预防胃肠型食物中毒需注意食品储存条件,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冷藏食品需彻底加热后食用。处理生鲜食材前后要用肥皂洗手,定期用沸水消毒餐具。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恢复期饮食应从米汤、藕粉等流质开始,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