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怎么治疗

关键词: #脑膜
关键词: #脑膜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通过手术清除、药物辅助、体位调整、康复训练及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
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主要方法,包括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适用于血肿量较大但病情稳定的患者,通过颅骨钻孔引流积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压迫严重或合并脑组织损伤的情况。手术需在神经外科医生评估后实施。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辅助术后恢复。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止血敏改善凝血功能、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功能恢复。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
患者卧床时应保持头高脚低位,促进颅内静脉回流。术后早期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防止颅内压骤升。康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碰撞。
针对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进行系统康复,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认知康复。康复计划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通常需持续3-6个月。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术后需通过头颅CT或MRI监测血肿吸收情况,首次复查在术后1周,之后每1-3个月复查直至完全恢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调整用药方案预防复发。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避免吸烟饮酒,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或高空作业。注意观察头痛、呕吐、意识变化等复发征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家属应协助患者记录症状变化和用药情况,定期随访时向医生详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