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密度结节是什么意思,怎么办

肝密度结节可能由肝血管瘤、肝囊肿、肝硬化结节、肝腺瘤、肝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肿瘤标志物检测、肝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等方式明确诊断并治疗。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由血管异常增生形成。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若瘤体直径超过5厘米或出现压迫症状,可考虑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
肝囊肿为充满液体的囊性病变,通常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所致。CT显示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单纯性囊肿无需处理,巨大囊肿引起不适时可进行穿刺抽液或腹腔镜去顶减压术。多囊肝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肝硬化结节是肝纤维化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再生性结节,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酒精肝等因素有关。影像学表现为肝表面凹凸不平伴多发小结节,需通过增强CT或MRI鉴别是否存在癌变。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病,如抗病毒治疗、戒酒等,疑似恶变时需活检确诊。
肝腺瘤多见于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与激素刺激有关。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稍低密度肿块,内部可有出血或脂肪变性。由于存在破裂和恶变风险,建议手术切除。停用相关药物后可降低复发概率。
原发性肝癌常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的不均匀密度结节,多伴有乙肝病毒感染或肝硬化背景。甲胎蛋白升高辅助诊断,确诊需病理检查。根据分期可选择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靶向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发现肝密度结节后应完善肝炎病毒筛查、肝功能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避免摄入霉变食物。建议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控制动物脂肪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肝硬化患者需限制剧烈活动。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结节变化,出现腹痛、消瘦等异常症状及时就诊。乙肝患者应坚持抗病毒治疗,避免使用损伤肝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