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复查、免疫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方式干预。疾病通常与吸烟、化学致癌物接触、慢性膀胱炎、基因突变及HPV感染等因素相关。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式,通过电切镜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并送病理检查。术后需根据病理分级分期决定后续治疗方案,低危患者可能无需额外治疗,中高危患者需配合膀胱灌注化疗降低复发风险。
膀胱灌注治疗包括化疗药物与免疫制剂两类。常用化疗药物有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通过直接接触肿瘤细胞发挥作用;卡介苗作为免疫调节剂可激活局部免疫应答,适用于中高危患者,需维持灌注1-3年。
术后每3个月需进行膀胱镜复查持续2年,后改为半年一次再持续3年。复查同时应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高危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上尿路影像学检查排除输尿管受累,长期随访可早期发现复发灶。
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用于卡介苗治疗失败的高危患者。新型免疫疗法通过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发挥作用,治疗期间需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肠炎等。
光动力疗法利用光敏剂选择性聚集在肿瘤部位,通过特定波长激光激活产生单态氧杀伤癌细胞。适用于多发性浅表肿瘤或原位癌,治疗后可能出现膀胱刺激症状,需配合膀胱解痉药物缓解。
患者应严格戒烟并避免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日常增加饮水量稀释尿液中有害物质浓度。饮食注意多摄入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异硫氰酸盐,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术后初期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膀胱的运动。保持会阴部清洁,性生活使用避孕套降低HPV感染风险,出现血尿或尿频加重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