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电生理检查风险有哪些

心血管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21次浏览

关键词: #心脏 #生理

心脏电生理检查的风险主要包括血管损伤、心律失常、心脏穿孔、血栓栓塞和感染。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心脏电活动的有创性检查,通过导管插入心脏记录电信号。

1、血管损伤:

导管插入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壁,导致局部出血或血肿。血管损伤多见于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部位,表现为穿刺点肿胀、疼痛或淤青。严重时可出现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需通过加压包扎或外科手术处理。

2、心律失常:

检查中人为诱发的心律失常是诊断所需,但可能持续存在或加重。常见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极少数情况下出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术中心电监测和除颤设备standby可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药物复律或电复律。

3、心脏穿孔:

导管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心腔壁穿孔,发生率约0.5%-1%。右心房、右心室等薄壁结构易受损,表现为突发低血压、心包填塞。需立即心包穿刺引流,严重者需开胸修补。术前影像评估心脏结构可降低风险。

4、血栓栓塞:

导管表面可能形成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或脑栓塞。术中肝素抗凝可预防血栓形成,但存在抗凝禁忌者风险增高。房颤患者未充分抗凝时,导管可能触动左心房血栓导致栓塞事件。

5、感染风险:

穿刺部位或心内膜可能发生细菌感染,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严格无菌操作可将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心内膜炎需长时间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赘生物。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

心脏电生理检查后需卧床制动6-12小时观察穿刺点,避免剧烈运动3天。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出现心慌、气促、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日常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规律监测心率血压,术后1周复查心电图。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者需遵医嘱调整原有药物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