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肌病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心肌病变主要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酒精滥用或病毒感染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心力衰竭进展,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严重者需考虑心脏移植。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异常增厚,多为遗传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晕厥甚至猝死。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舒张功能,常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梗阻型患者可能需要室间隔消融术。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为特点,可能与淀粉样变性、心内膜纤维化等有关。临床表现类似缩窄性心包炎,包括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利尿剂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需心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心肌病由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长期缺血坏死引起,是心力衰竭最常见原因。患者多有冠心病病史,表现为心绞痛和活动耐力下降。治疗需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同时配合抗心衰药物治疗。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发心肌炎症损伤,急性期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轻症表现为心悸、胸闷,重症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治疗以休息为主,重症需免疫抑制剂,暴发性心肌炎可能需要机械循环支持。
对于心肌病变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每周3-5次;戒烟限酒;规律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明显时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血液生化指标,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