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由链球菌感染引发,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关节肿痛为特征。两者在发病机制、受累关节、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上均有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诱发免疫反应,多继发于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体内产生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攻击关节滑膜。
风湿性关节炎常见膝、踝等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可能伴随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累及手指近端指间关节等小关节,呈对称性晨僵,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明显升高,血沉增快。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通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确诊,X线可见关节面侵蚀性改变。
风湿性关节炎以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类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使用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可延缓关节破坏。
风湿性关节炎规范治疗后较少遗留关节功能障碍,但可能累及心脏瓣膜。类风湿性关节炎呈慢性进展,需终身管理以防止关节强直和内脏损害。
两类关节炎患者均需注意关节保暖,避免潮湿寒冷刺激。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建议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饮食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每3-6个月需评估疾病活动度。出现关节持续肿胀或变形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