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有什么风险大吗

骨穿(骨髓穿刺)的风险通常较小,但存在局部出血、感染、穿刺部位疼痛等可能性。多数情况下操作安全可控,少数可能因个体差异或操作因素出现并发症。
骨穿属于常规医学检查手段,操作过程由专业医务人员在无菌环境下完成。穿刺时使用的穿刺针直径较细,对骨骼和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术后可能出现穿刺点轻微疼痛或淤青,一般1-3天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因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出现皮下血肿,通过局部压迫可有效控制。操作过程中严格消毒可降低感染风险,感染概率极低。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骨髓腔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骨质疏松患者穿刺时可能增加骨折风险,但临床发生率极低。对麻醉药物过敏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术前需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穿刺过程中如损伤邻近血管可能导致血肿形成,需及时处理。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评估风险后谨慎操作。
进行骨穿前应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排除操作禁忌。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医务人员会根据个体情况评估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检查安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