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吐下泻怎么回事,怎么办

儿童上吐下泻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对症处理、预防脱水等方式缓解。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胃肠炎的常见原因。病毒侵袭肠道黏膜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表现为呕吐、水样便及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为主,严重时需静脉补液,避免使用止泻药物抑制病原体排出。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性肠炎多伴随黏液血便和高热。可能与进食不洁食物有关,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轻症可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中重度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
过量进食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可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内压力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未消化食物加速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建议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之后逐步给予米汤、稀粥等低渣饮食。
牛奶蛋白、鸡蛋等食物过敏可造成肠黏膜免疫反应,常伴有皮疹和哭闹不安。需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急性期可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长期需严格回避致敏食物。
蓝氏贾第鞭毛虫、蛔虫等寄生虫感染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和营养不良。确诊需粪便检测虫卵,治疗常用阿苯达唑、甲硝唑等驱虫药物,同时需注意家庭成员共同防治。
护理期间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呕吐后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恢复期饮食遵循从稀到稠、由少到多原则,优先选择蒸苹果、山药粥等收敛性食物。保持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嗜睡或8小时无尿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