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持续增高。常见症状包括血栓形成、出血倾向、头晕乏力、脾脏肿大以及皮肤瘙痒。
血小板异常增多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在血管内形成血栓。血栓可发生在四肢静脉、脑血管或冠状动脉,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突发偏瘫或胸闷胸痛。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虽然血小板数量增多,但功能往往异常,反而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这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有关,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需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血液高黏滞状态导致微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持续性头晕头痛。部分患者伴有面色潮红、视物模糊等表现,这与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有关,可通过血小板单采术快速缓解症状。
约50%患者会出现脾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表现为左上腹饱胀感。这是由于骨髓外造血和血小板在脾脏滞留所致,触诊可发现脾脏下缘超过肋弓,超声检查能明确肿大程度。
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等物质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全身性瘙痒,热水浴后加重。这种症状具有特征性,约30%患者以此为首发表现,抗组胺药物效果有限,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深海鱼、黑木耳等具有抗凝作用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出血。建议每周进行3-5次散步或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出现视力骤降或剧烈头痛需立即就医。冬季注意肢体保暖,洗澡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以减轻瘙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