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小板性贫血怎么回事,怎么办

缺血小板性贫血可能由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加、营养缺乏、药物副作用、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支持、营养干预、病因治疗、免疫调节等方式改善。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患者需进行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治疗上可采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或通过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调节骨髓微环境。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疾病会使抗体错误攻击血小板。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确诊。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重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舌炎、手脚麻木等症状。通过血清维生素检测确诊后,需补充相应维生素制剂,同时改善膳食结构。
化疗药物、部分抗生素及抗癫痫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用药史采集至关重要,停药后多数患者血小板可逐渐恢复,必要时可短期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辅助治疗。
登革热、EB病毒等感染会引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患者常伴发热、淋巴结肿大等感染征象。需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抗感染治疗为主,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宜选择高铁高蛋白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烹饪建议采用蒸煮方式,避免高温煎炸破坏营养素。保持规律作息,每月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征兆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