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分享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防护、环境消毒、对症治疗、病情监测等方式防治。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发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完成两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该疫苗对柯萨奇病毒等病原体无预防作用,接种后仍需做好其他防护措施。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接触其他儿童。看护人员处理呕吐物、粪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出现病例时,应对玩具、餐具进行高温消毒,暂停共用毛巾等物品。
患儿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衣物被褥用沸水浸泡后暴晒。厕所、门把手等高频接触区域每日消毒2次。紫外线照射对空气消毒有效,但需注意避免直视光源。
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口腔疱疹可用康复新液含漱缓解疼痛。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和四肢温度。警惕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重症前驱症状。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需住院进行心电监护和脱水治疗。
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溃疡疼痛。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保健品。保持居室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呼吸道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