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症状初期怎么治疗

手足口病初期可通过居家隔离、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药物干预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初期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或溃疡。
患儿需单独居住通风良好的房间,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家长处理患儿分泌物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患儿衣物需煮沸消毒。隔离期通常持续至疱疹结痂后7天,期间避免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
保持疱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可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疱疹未破溃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疱疹破溃后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出现化脓需及时就医。
饭后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清洁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避免进食过热、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
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等,少量多次进食保证营养。可适量饮用绿豆汤、西瓜汁等清热解毒饮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
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重症病例需住院接受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检查口腔及皮肤疱疹情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儿玩具、餐具需每日消毒。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须立即前往医院感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