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病毒性胃肠炎具有自限性,通常需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重症需就医。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可通过未煮熟肉类或变质食品入侵肠道,产生毒素引发炎症反应,常伴有发热、血便等全身症状。细菌性胃肠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污染的食物后,其产生的肠毒素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通常在进食后2-6小时突发剧烈呕吐。此类情况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轻症可通过催吐减少毒素吸收。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破坏胃肠道黏膜防御机制,导致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服药后出现的上腹疼痛、黑便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寄生于小肠黏膜引发慢性腹泻、脂肪泻等。确诊需粪便检测,治疗需采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同时注意预防重复感染。
预防急性胃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餐具定期消毒。发病期间选择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软面条,适量补充淡盐水。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日常加强手卫生,处理生熟食分开,冰箱食物不宜存放过久。出现持续呕吐、高热或血便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