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程、排便特征及相关检查,需满足排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次)、粪便性状改变(稀水样或黏液便)、症状持续超过4周等条件。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及内镜检查综合判断。
慢性腹泻的病程需持续4周以上,这是与急性腹泻的核心区别。病程记录需明确起病时间、症状波动特点,排除短期感染性或药物性因素导致的暂时性排便异常。
每日排便次数需超过3次且粪便含水量超过85%,表现为松散便、稀水便或黏液便。需记录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布里斯托分型4-7型)及有无脓血、脂肪泻等特殊表现。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粪便检查需包括隐血试验、寄生虫卵、艰难梭菌毒素等;电解质与白蛋白检测可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必要时进行乳糜泻血清学检测。
腹部超声或CT可排查肠道结构异常;小肠造影有助于诊断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结肠传输试验适用于功能性腹泻的鉴别。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病变并取活检,确诊炎症性肠病或肿瘤;胶囊内镜或小肠镜对怀疑小肠病变者具有重要价值,可明确绒毛萎缩、溃疡等微观改变。
慢性腹泻患者日常需保持饮食记录,避免高脂、高纤维或乳糖等诱发食物;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规律监测体重变化;根据病因选择低FODMAP饮食或无麸质饮食等特殊膳食方案。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若出现持续消瘦、夜间腹泻或发热等警示症状,需及时复诊调整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