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骨质增生的原因以及危害有哪些

牙龈骨质增生可能由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紊乱及不良修复体刺激等原因引起,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咬合紊乱、牙周袋形成、邻牙损伤及美观问题。
长期牙龈炎或牙周炎会导致局部骨质代谢异常,炎症因子持续刺激牙槽骨,引发代偿性增生。需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如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严重者需配合骨修整手术。
家族性牙龈纤维瘤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表现为广泛性骨质增生,常伴有牙龈组织肥厚。此类患者需定期口腔检查,增生显著时需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或免疫抑制剂可能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伴骨质异常。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加强口腔卫生管理。
妊娠期或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刺激牙龈及牙槽骨增生,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大。多数在激素水平稳定后自行缓解,持续进展者需手术干预。
边缘不密合的牙冠或活动义齿长期摩擦牙龈,可能引起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需重新制作修复体消除刺激源,必要时配合骨修整术恢复解剖形态。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龈缘,避免横向用力刷牙加重刺激。饮食上增加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维持牙龈健康,如猕猴桃、鲜枣等;减少碳酸饮料及过烫食物摄入。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及口腔检查,尤其佩戴正畸矫治器或长期服药者更需密切监测。出现牙龈肿大持续超过两周、自发性出血或牙齿松动时,需及时就诊排除肿瘤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