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毛囊炎的常见类型有几种

临床上毛囊炎常见类型主要有细菌性毛囊炎、真菌性毛囊炎、化学性毛囊炎、寄生虫性毛囊炎和嗜酸性毛囊炎五种。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肿疼痛的脓疱。常见于多汗部位如腋下、腹股沟。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治疗。
主要由马拉色菌感染导致,好发于胸背部,表现为红色丘疹伴瘙痒。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同时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因接触染发剂、矿物油等化学物质刺激毛囊引发,表现为密集红色丘疹。多发于接触化学品的从业人员。治疗需立即停用致敏物质,局部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反应。
由蠕形螨等寄生虫感染所致,常见于面部T区,伴随皮肤粗糙脱屑。夜间瘙痒明显。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伊维菌素等抗寄生虫药物,同时高温消毒贴身用品。
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表现为顽固性瘙痒性丘疹,血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该类型易反复发作需长期随访。
预防毛囊炎需注意个人卫生,选择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摩擦皮肤。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运动后应及时清洁皮肤。避免自行挤压皮疹,出现持续红肿热痛或发热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病因的毛囊炎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