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发低烧还是高烧怎么办

关键词: #低烧
关键词: #低烧
猴痘患者可能出现低烧或高烧,体温异常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营养支持、皮肤护理及隔离防护等方式缓解。猴痘发热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继发感染、脱水或并发症等因素引起。
体温低于38.5℃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或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破损处。保持环境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有助于散热。
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合并疱疹者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
发热期间每日饮水量应达2000毫升以上,可补充电解质溶液。选择高蛋白流质饮食如豆浆、米汤,适量摄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橙子等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疱疹破溃处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抗菌软膏,避免抓挠。发热伴随大汗时及时更换衣物,使用温和pH值沐浴露清洗,水温控制在37℃以下。合并脓疱者需专业清创处理。
发热期具有强传染性,需单独居住并佩戴口罩。分泌物污染物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餐具高温蒸煮。密切接触者观察21天,医务人员执行三级防护。
猴痘发热期需每日监测体温4次,记录热型变化。保持每日睡眠8小时以上,卧室湿度控制在60%左右。恢复期可进行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皮疹结痂脱落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隔离至所有痂皮脱落。接触过可疑动物或患者的人群应接种天花疫苗进行暴露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