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什么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传染。
患者粪便中含有大量肠道病毒,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或手部接触传播。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长,婴幼儿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后经口感染。饭前便后洗手是阻断该途径的关键措施。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含病毒的飞沫,直径小于5微米的飞沫核可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传播。在幼儿园等密闭环境中,密切接触者通过吸入带病毒飞沫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
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鼻咽分泌物或唾液均可造成感染。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患儿之间的肢体接触、共用餐具等行为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孕妇感染柯萨奇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感染。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时,可能成为传播媒介。门诊体温计、压舌板等重复使用的器械需严格消毒,防止造成院内感染。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重个人卫生管理,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居家保持每日通风2-3次。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玩具桌椅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托幼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做好环境终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