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疫苗后发烧如何处理

小孩打疫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疫苗后发热通常由免疫反应、疫苗成分、个体差异、感染因素、接种操作等原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公斤体重每日需水量增加10-15毫升。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发热会导致隐性失水,脱水可能加重发热症状。
监测体温变化频率不低于每2小时一次,记录发热持续时间。注意是否出现皮疹、呕吐、抽搐等伴随症状。疫苗相关发热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通常持续1-2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避免发生瑞氏综合征。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6小时。
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摄氏度、出现意识改变或抽搐应立即就诊。三月龄以下婴儿出现发热需急诊处理。接种部位红肿扩散伴发热可能提示感染。
疫苗接种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注意接种部位清洁干燥,48小时内避免沾水。观察期间建议有专人陪护,记录体温曲线和症状变化。如出现食欲减退可准备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半流质食物。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发热期间暂缓添加新的辅食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