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隐性出血是怎么回事

老年髋部骨折隐性出血可能由骨折断端渗血、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损伤、骨质疏松微骨折、抗凝药物使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输血治疗、手术止血、停用抗凝药物、补充凝血因子等方式处理。
髋部骨折时断端骨小梁损伤可导致持续性渗血,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厚且疼痛反应迟钝,体表可能无明显淤青。这类出血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处理上需及时复位固定骨折端,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肿。
老年人常合并肝病、维生素K缺乏或血液病,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表现为穿刺点渗血不止或术后引流液异常增多,需检测凝血四项,针对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骨折碎片可能刺破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形成肌肉间隙血肿。这类出血常伴随患肢周径增大及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必要时需介入栓塞或手术结扎止血。
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小梁多发微骨折,骨髓腔内弥漫性出血。这类出血隐蔽性强,需通过MRI检查发现,治疗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
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的老年患者,骨折后出血风险增加3-5倍。需监测INR值,必要时使用维生素K拮抗,严重出血时可采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逆转抗凝效果。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热敷加重出血,每日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饮食需增加富含铁质的动物肝脏、菠菜等,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三个月内使用助行器减少患肢负重。定期复查骨密度,冬季注意防滑防跌倒,卧室需保持夜间照明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