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小儿后颅窝型脑积水综合征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肿瘤压迫、遗传代谢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
胚胎期神经管闭合障碍或后颅窝结构发育畸形可能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常见于丹迪-沃克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需通过头颅MRI确诊,轻度病例可观察随访,严重者需手术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引发蛛网膜颗粒粘连,阻碍脑脊液吸收。患儿多伴有发热、呕吐、前囟膨隆等症状。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后期脑积水持续进展时需考虑分流手术。
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或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块堵塞中脑导水管或蛛网膜颗粒。临床表现为头围快速增长、落日征阳性。出血稳定后需评估脑室扩张程度,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或永久性分流术。
后颅窝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占位病变可直接压迫第四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多伴随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小脑症状。治疗需手术切除肿瘤并行脑脊液分流,术后配合放化疗。
黏多糖贮积症、亚历山大病等遗传病可导致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衡。患儿常有特殊面容、骨骼异常等全身表现。需通过酶学检测和基因诊断确诊,以对症治疗和酶替代疗法为主。
患儿日常需监测头围增长速度和神经发育里程碑,避免头部剧烈晃动。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锻炼和认知刺激,定期进行发育评估。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需咨询专科医生。家长应学习识别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持续呕吐、嗜睡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