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与脑萎缩的区别是什么

老年痴呆症与脑萎缩在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上存在明显差异,老年痴呆症是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核心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脑萎缩则是脑组织体积缩小的影像学表现。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预后转归和干预方式五个方面。
老年痴呆症主要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等病理改变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占其60%-70%。脑萎缩可由生理性衰老、脑血管病变、创伤等多种因素引起,部分健康老年人也可出现轻度脑萎缩。
老年痴呆症典型表现为记忆障碍、执行功能下降、视空间能力损害等认知功能障碍,常伴精神行为异常。单纯脑萎缩可能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等非特异性表现。
老年痴呆症在MRI上可见海马体、内嗅皮层等特定脑区萎缩,PET检查显示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脑萎缩CT/MRI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室扩大,但无特定区域选择性。
老年痴呆症呈不可逆性进展,中位生存期约8-10年。脑萎缩进展速度与病因相关,生理性萎缩可能长期稳定,血管性因素导致的萎缩可通过干预延缓进展。
老年痴呆症需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延缓病程,配合认知训练。脑萎缩治疗以病因管理为主,如控制脑血管危险因素,补充B族维生素改善代谢。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认知功能筛查,保持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发现记忆力明显减退或性格改变时,应及时至神经内科进行全套认知评估和头部影像学检查,早期鉴别诊断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