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的转换

慢性白血病与急性白血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可能,转化机制主要与基因突变累积、治疗耐药性、疾病自然进展、免疫逃逸机制激活以及克隆演化等因素相关。
慢性白血病向急性转化常伴随额外基因突变,如BCR-ABL1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可出现RUNX1或ASXL1等继发突变。这些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分化阻滞,原始细胞比例超过20%即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靶向治疗需结合突变检测调整方案。
长期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筛选出耐药克隆,如T315I突变使慢性髓性白血病对伊马替尼失效。耐药细胞群增殖优势促使疾病向加速期或急变期发展,此时需更换达沙替尼等二代药物或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转化为Richter综合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种转化与TP53缺失、MYC基因重排相关。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增大、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理活检可见大细胞浸润,需按侵袭性淋巴瘤方案治疗。
肿瘤微环境改变导致免疫监视失效,如慢性NK细胞白血病急性转化时,CD158受体表达异常使自然杀伤细胞丧失肿瘤识别能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可能改善此类转化患者的预后。
白血病干细胞在治疗压力下发生克隆选择,如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时,常出现IDH或FLT3-ITD等附加突变。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有助于早期发现克隆演化迹象。
患者应保持每周3-5次有氧运动以增强免疫功能,饮食侧重高蛋白、高铁食材如动物肝脏及深色蔬菜,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出现持续发热、骨痛或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心理疏导可帮助患者应对疾病转化带来的焦虑情绪,家属需学习无菌护理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