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怎么回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由早产发育不全、肠道菌群失衡、喂养不当、肠道缺血缺氧、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抗生素治疗、肠外营养支持、手术治疗、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黏膜屏障功能薄弱,消化酶分泌不足,易受损伤。这类患儿需采用微量喂养策略,逐步增加奶量,必要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肠道发育。
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或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失衡,致病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可通过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严重时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并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
高渗配方奶或喂养速度过快导致肠道渗透压负荷过重,引发黏膜损伤。应选用等渗配方奶,采用间歇缓慢喂养方式,喂养期间密切监测腹胀、胃潴留情况。
围产期窒息、休克等导致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可能与血小板活化、炎症因子释放有关。临床表现为血便、代谢性酸中毒,需积极纠正缺氧状态,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直接侵袭肠壁,通常伴随发热、呼吸暂停等症状。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药物,合并肠穿孔时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患儿恢复期应采用母乳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避免高渗食物。每日监测腹围、记录排便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尿布皮炎。出院后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营养状况监测,出现喂养困难、生长迟缓需及时复诊。家长需掌握正确喂养手法及消毒规范,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腹部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