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与牙龈瘤如何区别

关键词: #牙龈
关键词: #牙龈
牙龈增生与牙龈瘤可通过病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区别。牙龈增生主要由慢性炎症刺激或药物副作用引起,表现为牙龈组织均匀肿大;牙龈瘤多为局部良性肿瘤,呈现界限清楚的结节状生长。
牙龈增生常见于长期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的慢性龈炎,或服用苯妥英钠、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后的不良反应。牙龈瘤则多与局部刺激因素(如残根、不良修复体)持续作用相关,部分病例存在激素水平变化诱因。
牙龈增生病变范围较广,牙龈乳头和边缘龈呈弥漫性肿大,表面可见颗粒状或分叶状改变,质地柔软。牙龈瘤通常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基底较宽或带蒂,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质地中等偏硬。
牙龈增生镜下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牙龈瘤病理分型包括纤维型、血管型和巨细胞型,肿瘤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血管或巨细胞构成,周围有完整包膜。
牙龈增生需消除刺激因素,改善口腔卫生,药物性增生需调整用药方案,严重者行牙龈成形术。牙龈瘤确诊后需手术完整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2-3毫米正常组织,防止复发。
牙龈增生去除病因后多可逐渐消退,预后良好。牙龈瘤术后复发率约10%-15%,血管型复发率较高,需定期复查。两种病变均有恶变可能,长期不愈或快速增大者需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龈边缘,每半年接受专业洁治。避免进食过硬或尖锐食物刺激牙龈组织,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妊娠期女性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发现牙龈异常增生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止血或消炎药物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持口腔卫生,戒烟限酒以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