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月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月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主要由直接暴力撞击、腕关节过度背伸、慢性劳损积累、骨质疏松基础病变及腕骨排列异常等因素引起。
手腕部遭受外力直接撞击是月骨骨折的常见原因,如跌倒时手掌撑地、重物砸伤或运动碰撞。暴力通过头状骨传导至月骨,导致其受压碎裂,多伴随腕关节肿胀和局部压痛,需通过X线或CT确诊。
腕关节突然过度背伸时,月骨被桡骨远端和头状骨挤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常见于羽毛球扣杀、体操支撑等动作,损伤后可能出现腕部活动受限,磁共振检查可发现隐匿性骨折线。
长期重复性腕部负荷如举重、机械操作等,会使月骨承受持续应力,逐渐形成疲劳性骨折。早期表现为手腕酸胀,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握力下降,骨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
绝经后女性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月骨骨密度降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这类患者常伴有全身多部位骨痛,双能X线吸收检测可评估骨质状况。
先天性腕骨结构变异或陈旧性腕关节损伤后畸形愈合,可能改变月骨受力分布,增加骨折风险。此类情况需结合三维重建CT评估腕骨空间关系。
月骨骨折后应避免腕部负重活动,急性期可采用冷敷缓解肿胀,恢复期逐步进行腕关节屈伸及握力训练。日常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配合适度抗阻运动促进骨愈合。长期使用电脑者需保持手腕中立位,每小时做5分钟腕关节环绕运动预防劳损。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晨僵,需及时复查排除月骨坏死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