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狭窄如何进行介入治疗

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方式,具体选择需根据狭窄程度、位置及患者身体状况决定。
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球囊使血管内径增大。该方法适用于轻中度狭窄,术后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血管成形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但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风险。
在血管成形术基础上植入金属支架维持血管通畅。药物洗脱支架可缓慢释放抗增殖药物,降低再狭窄率。支架植入适用于重度狭窄或血管成形术后效果不佳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防止支架内血栓。
使用特殊装置切除血管内斑块,适用于钙化严重或溃疡性斑块。该技术能直接清除病灶,但操作难度较大,可能出现血管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治疗前需通过脑血管造影评估侧支循环状况。若存在良好代偿血流,可暂缓手术;若侧支循环差,即使狭窄程度不重也可能需积极干预。脑灌注成像能准确显示缺血区域,指导治疗决策。
术前控制血压血糖,停用抗凝药物;术后24小时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出血及神经功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至少3个月,定期复查血管影像评估疗效。
介入治疗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深海鱼类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出现头痛、言语障碍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术后半年复查脑血管造影,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冬季注意头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