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动脉瘤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腹主动脉瘤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感染或创伤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腰背部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壁脂质沉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使腹主动脉壁结构薄弱,在血流冲击下扩张形成瘤体。患者可能伴随间歇性跛行、下肢发凉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稳定斑块,必要时需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持续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导致中膜层弹力纤维断裂退化。腹主动脉在长期高压作用下逐渐扩张变形,最终形成瘤样病变。此类患者常有头晕、心悸等表现。控制血压可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同时需监测瘤体大小变化。
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结缔组织遗传病,会导致血管壁胶原蛋白合成异常,使主动脉中层结构缺陷。这类患者常在年轻时出现动脉瘤,可能合并关节过伸、皮肤弹性过高等特征。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血管压力。
梅毒、沙门氏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发主动脉炎,炎症反应破坏血管壁三层结构,局部形成感染性动脉瘤。患者多有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治疗需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并结合手术清创。
严重腹部撞击或医源性损伤可直接破坏主动脉壁完整性,形成假性动脉瘤。常见于车祸、高处坠落等事故后,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休克。需紧急行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预防血栓。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及突然用力动作,控制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戒烟并保持低盐饮食。每6-12个月通过超声或CT监测瘤体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搏动感增强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诊。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支架位置及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