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感染怎么回事,怎么办

儿童病毒性感染可能由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免疫调节、隔离防护、并发症管理等方式干预。
鼻病毒、流感病毒等通过飞沫传播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治疗需保持空气流通,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缓解症状,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联用抗生素。
柯萨奇病毒等侵袭消化道导致腹泻呕吐,可能伴随脱水症状。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紊乱,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皮肤疱疹伴瘙痒,传染性强。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需避免抓挠继发细菌感染。
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播,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早期使用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重症需监护治疗。
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易发生巨细胞病毒等机会性感染,表现为反复发热。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更昔洛韦进行靶向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感染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1000-1500毫升维持代谢。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保持室内湿度50%-60%,定期开窗通风。患儿衣物餐具应单独清洗消毒,家庭成员接触后需规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