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形成的几个阶段

关键词: #胃癌
关键词: #胃癌
胃癌形成通常经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浸润性癌五个阶段。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疼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
胃黏膜浅层炎症是胃癌发生的起始阶段,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嗳气等症状。此阶段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逆转,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三联疗法。
长期炎症导致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胃酸分泌功能下降。胃镜下可见黏膜变薄、血管显露,患者可能伴有消化不良、餐后饱胀感。此时需定期胃镜监测,可补充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营养制剂延缓进展。
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属于癌前病变。病理检查可见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患者症状与萎缩性胃炎相似但程度加重。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必要时行黏膜切除术,可使用瑞巴派特片保护胃黏膜。
细胞排列紊乱和核异型性改变分为轻、中、重度,重度异型增生属于原位癌。内镜下可见黏膜粗糙、糜烂或结节,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后可能需要追加手术。
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根据分化程度分为腺癌、印戒细胞癌等类型。典型表现为持续性上腹痛、呕吐咖啡样物、贫血等。治疗方案取决于分期,早期可行胃癌根治术,进展期需结合紫杉醇注射液、顺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
预防胃癌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者。日常应减少腌制、熏烤食品摄入,戒烟限酒,保持规律饮食。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术后患者应注意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蛋白粉维持营养。出现呕血、剧烈腹痛等急症表现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