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如何治疗 五个疗法控制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可通过抗菌药物治疗、补液支持、饮食调整、肠道微生态调节、症状管理等方式控制。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针对志贺菌感染需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药物选择需参考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疗程通常5-7天。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及排便情况变化。
腹泻导致脱水是主要并发症,轻中度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需监测尿量及皮肤弹性。儿童和老年人需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症状缓解后过渡至低脂低纤维软食。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
使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与抗菌药物需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建议持续至症状消失后1周。发酵乳制品也可辅助调节肠道环境。
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药,腹痛明显者可短期应用山莨菪碱等解痉药。里急后重严重时需保持肛周清洁,预防皮肤糜烂。密切监测排便频率及性状变化。
细菌性痢疾患者需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餐具煮沸消毒。恢复期避免进食生冷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建议进行便培养确认病原体清除,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用生水,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出现持续发热或血便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