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综合征是什么病

阿尔茨海默综合征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该病可能由遗传因素、年龄增长、代谢异常、脑血管病变、慢性炎症反应等多种原因引起。
约5%的病例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早发型患者多携带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早老素1或2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常在65岁前发病,病情进展较快,可能伴随癫痫发作和肌阵挛等症状。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65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每5年翻倍,与端粒缩短、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衰老机制相关。早期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可能伴有时间定向障碍。非药物干预包括认知训练、地中海饮食等,中晚期需联合使用多奈哌齐等药物延缓病程。
胰岛素抵抗会促进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2-4倍。这类患者常合并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出现异常进食行为。控制血糖可改善认知,联合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保护。
脑小血管病导致慢性缺血缺氧,加速神经元凋亡。患者多有步态异常和情绪波动,影像学可见白质高信号。降压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延缓进展,需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和吸入性肺炎。
小胶质细胞持续激活释放炎性因子,与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这类患者易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白细胞介素6水平常升高。抗炎饮食配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改善症状。
建议保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或游泳,每周3-5次以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饮食推荐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蓝莓、菠菜等,限制精制糖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建立固定的日常活动流程,使用记忆辅助工具,卧室保持适度照明以防昼夜节律紊乱。定期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照料者需接受专业培训以应对激越行为,注意预防褥疮和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