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

妇产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30次浏览

关键词: #母乳 #母乳喂养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主要有母婴早期接触、按需哺乳、正确衔乳姿势、避免使用奶瓶奶嘴、母亲营养支持、家庭社会支持、专业指导随访、母婴同室、母亲心理疏导、识别哺乳信号等十点措施。

1、母婴早期接触:

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应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持续至少90分钟。早期接触能刺激催产素分泌,促进子宫收缩和初乳分泌,同时帮助新生儿建立吸吮反射。剖宫产产妇也应在麻醉恢复后尽早开始皮肤接触。

2、按需哺乳:

新生儿胃容量小,应遵循每天8-12次的哺乳频率。按需哺乳指根据婴儿饥饿信号随时喂养,不严格限制间隔时间。频繁吸吮能维持泌乳量,预防乳房胀痛,并确保婴儿获得足够后乳。

3、正确衔乳姿势:

哺乳时婴儿应含住大部分乳晕,下巴紧贴乳房,嘴唇外翻呈鱼嘴状。正确姿势可避免乳头皲裂,提高吸吮效率。哺乳过程中应听到规律吞咽声,母亲无剧烈疼痛感为有效喂养标志。

4、避免人工奶嘴:

出生前6周内避免使用奶瓶和安抚奶嘴。人工奶嘴的吸吮方式与母乳不同,易造成乳头混淆。特殊情况需添加配方奶时,建议使用小勺或杯喂,减少对母乳喂养的干扰。

5、母亲营养支持:

哺乳期每日需额外摄入500大卡热量,保证优质蛋白、钙、铁及维生素摄入。推荐食用鲫鱼汤、核桃、黑芝麻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回奶食物。充足饮水对维持泌乳量尤为重要。

6、家庭社会支持:

家人应分担育儿家务,创造安静哺乳环境。工作单位需保障哺乳假和哺乳室设施。社区可组织母乳喂养互助小组,通过经验分享减轻母亲焦虑,建立喂养信心。

7、专业指导随访:

产后42天内应接受至少3次母乳喂养评估。专业人员可指导哺乳技巧、处理涨奶等问题。对早产儿、双胞胎等特殊情况,需制定个性化喂养方案并定期随访调整。

8、母婴同室实施:

住院期间及回家后均应24小时母婴同室。便于母亲及时响应喂养需求,观察婴儿大小便次数和体重变化。母婴同室能提升催乳素分泌,减少添加配方奶的几率。

9、心理疏导干预:

产后抑郁会抑制催乳素分泌。可通过音乐疗法、正念训练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家人应避免对奶量的质疑,多肯定母亲的付出,维护其喂养意愿。

10、识别哺乳信号:

婴儿早期饥饿表现为张嘴、转头、舔手等动作,哭闹是晚期信号。母亲需学会识别这些哺乳cues,在婴儿烦躁前及时响应。建立良好的喂养节律有助于维持充足泌乳。

哺乳期母亲应保证每日7-9小时分段睡眠,选择无钢圈哺乳文胸避免压迫乳腺。可练习背部靠墙的直立坐姿哺乳,配合温敷按摩预防乳腺管堵塞。饮食注意补充含卵磷脂的食物如鸡蛋、大豆,帮助乳化乳汁。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产生乳酸影响乳汁口感。建立喂养记录本,跟踪婴儿尿量、体重增长等指标,必要时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