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

肛肠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23次浏览

关键词: #脱肛

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慢性咳嗽、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法复位、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手术固定、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1、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改善便秘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芹菜等,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严重者需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

2、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肌肉及韧带撕裂,导致直肠支撑力下降。产后应尽早进行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每日3组每组15次收缩,配合生物反馈治疗。重度会阴撕裂需行括约肌修补术。

3、盆底肌松弛:

年龄增长或长期腹压增高会导致盆底肌群张力减退,表现为排便后直肠脱出。电刺激治疗可增强肌肉收缩力,每周2-3次连续6周。提肛运动需持续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每日练习100次。

4、慢性咳嗽:

长期咳嗽使腹腔压力持续升高,可能伴随直肠全层脱垂。需控制原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使用盐酸氨溴索化痰,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咳嗽时用手托住肛门可减轻脱垂程度。

5、直肠肿瘤:

肿瘤占位效应可能导致直肠黏膜下移,常伴随便血、里急后重感。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后,直径小于3厘米的良性肿瘤可行经肛门微创切除,恶性肿瘤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

日常需避免久蹲久坐,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便后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山药、芡实等健脾食材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坚持提肛运动可降低复发风险。出现肛门坠胀、出血或复位困难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