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寒战高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黄疸、肝脾肿大。
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突发寒战,体温可在1-2小时内升至39℃以上。这种发热多呈弛张热型,伴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
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刺激肾脏血管和神经,引发双侧肾区钝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严重者可放射至下腹部,常伴恶心呕吐,体检可见肾区叩击痛阳性。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超过肾阈值时,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尿常规检测潜血强阳性但镜检无红细胞。这是血管内溶血的典型表现,提示每小时溶血量超过50毫升,需警惕急性肾损伤风险。
溶血后24-48小时出现皮肤黏膜黄染,血清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黄疸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新生儿溶血病可进展为核黄疸,成人长期溶血可能继发胆石症。
脾脏作为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慢性溶血基础上急性加重时可触及脾脏肿大。肝脏因处理大量血红蛋白分解产物而代偿性增大,质地偏软且有压痛,严重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急性溶血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红蛋白尿。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促进造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接触苯类化合物、蚕豆等溶血诱因。定期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监测溶血是否完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