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啥时候出现

溶血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贫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母婴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的情况。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加速。此类黄疸进展较快,出生后6-12小时即可观察到巩膜黄染,伴有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表现。需通过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干预,严重时需换血治疗。
遗传性红细胞膜或酶缺陷如G6PD缺乏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此类黄疸多在出生后48小时内显现,可能伴随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确诊需进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基因检测,治疗包括输血支持、脾切除等。早产儿因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黄疸出现时间可能延迟至出生后3-5天,但溶血因素会加重黄疸程度。
家长发现新生儿皮肤发黄时应立即测量经皮胆红素值,记录黄疸出现时间及范围变化。保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萘丸等氧化剂物品。溶血性黄疸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需定期监测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按医嘱完成随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