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血管疾病都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中医养生编辑 医路阳光
22次浏览

关键词: #疾病 #血管

心血管疾病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损害、外周动脉疾病等危害。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涉及心脏功能受损、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全身代谢紊乱等方面。

1、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坏死会影响心脏收缩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典型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冷汗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管再通治疗。

2、心力衰竭:

长期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会逐渐影响全身器官供血,需通过药物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病情进展。

3、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房颤时容易形成心脏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动脉栓塞引发脑卒中。脑卒中会造成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神经系统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控制血压、抗凝治疗是重要预防措施。

4、肾功能损害: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会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严重时发展为尿毒症。定期监测肾功能、控制血压血糖对保护肾脏至关重要。

5、外周动脉疾病:

心血管病变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下肢动脉硬化可能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严重供血不足时可引发肢体坏疽,需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建议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新鲜蔬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