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是怎么诊断出来的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免疫学指标综合判断,主要依据包括特征性皮疹、多系统受累表现、抗核抗体阳性等。
典型症状包括蝶形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等皮肤黏膜表现,以及关节肿痛、不明原因发热等全身症状。肾脏受累时可能出现蛋白尿或血尿,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头痛或癫痫发作。约80%患者存在疲劳、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
抗核抗体(ANA)是筛查SLE的重要指标,阳性率可达95%以上。高滴度ANA(>1:80)具有提示意义,但需结合其他特异性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抗双链DNA抗体特异性较高,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补体C3、C4降低是SLE活动期特征性表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消耗有关。持续低补体血症提示肾脏受累风险增高。补体检测需动态观察,可作为治疗反应监测指标。
皮肤或肾脏活检具有诊断价值。皮肤狼疮带试验显示表皮-真皮交界处免疫球蛋白沉积,肾活检可明确狼疮肾炎病理分型。IV型狼疮肾炎表现为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需积极免疫抑制治疗。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或溶血性贫血,尿常规检测蛋白尿和管型尿。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脏器损伤,如心脏超声排查心包积液,胸部CT识别间质性肺病。2019年EULAR/ACR分类标准要求满足至少1项临床标准和免疫学标准,总评分≥10分可确诊。
确诊红斑狼疮后需避免日晒、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中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可能减轻炎症反应。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血常规,育龄期女性应做好避孕咨询。心理疏导可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