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肝衰竭临床上常见6个表现

急救知识编辑 健康万事通
17次浏览

关键词: #床上

肝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黄疸、腹水、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

1、黄疸:

肝衰竭患者由于肝脏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导致皮肤、巩膜出现明显黄染。黄疸程度与肝细胞坏死范围呈正相关,可伴有皮肤瘙痒。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2、腹水: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门静脉高压使液体渗入腹腔形成腹水。患者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严重时可出现脐疝或膈肌抬高影响呼吸。腹水多为漏出液,蛋白含量低于25g/L。

3、肝性脑病:

血氨等毒性物质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出现定向力障碍、嗜睡,最终发展为昏迷。根据West-Haven标准可分为Ⅰ-Ⅳ期,脑电图显示特征性三相波。

4、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正常值3秒以上,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血小板计数可能同时降低。

5、消化道出血:

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致失血性休克。胃镜检查可见曲张静脉呈串珠状或瘤样突起,表面有红色征提示出血风险。

6、肝肾综合征:

严重肝病导致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尿钠浓度低于10mmol/L。根据病程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进展迅速,两周内血肌酐可升高超过221μmol/L。

肝衰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0.5-1g/kg,以植物蛋白为主。注意监测每日尿量及体重变化,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氨的吸收。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但需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出现意识改变或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就医,晚期患者需考虑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