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可通过母乳喂养、辅食添加、铁剂补充、定期体检、避免过度饮奶等方式预防。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苍白、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等症状。
母乳是婴儿早期最佳铁来源,母乳中铁吸收率较高。建议母亲在哺乳期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的食物。母乳喂养应持续至6月龄以上,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遵医嘱提前补充铁剂。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皮肤颜色变化。
6月龄起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动物肝脏泥等。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低,可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如西蓝花、猕猴桃提高铁吸收。家长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步添加,避免一次性引入过多新食物。
高危婴幼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早产儿、双胎儿建议生后2-4周开始补铁,足月儿4-6月龄开始。补铁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现象,家长无须过度紧张,但需避免铁剂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
婴幼儿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9-12月龄建议做血红蛋白筛查。家长需记录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活动量下降等异常及时就医。体检时需告知医生喂养史、家族贫血史等信息,必要时进行血清铁蛋白等进一步检查。
1岁后每日饮奶量应控制在500毫升以内,过量牛奶会抑制铁吸收并导致肠道微量出血。家长需逐步调整饮食结构,用固体食物替代部分奶量。避免餐前饮用大量牛奶或茶水,两餐间可提供水果等加餐促进铁吸收。
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需建立科学喂养体系,6月龄前坚持母乳喂养,适时添加富含铁辅食,高危儿遵医嘱补铁。日常注意提供维生素C丰富食物促进铁吸收,限制牛奶摄入量。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干预。避免给婴幼儿饮用咖啡、浓茶等抑制铁吸收的饮品,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如出现持续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