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会出现牛型痘

牛型痘主要发生于与牛密切接触的人群,包括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职业暴露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牛型痘是由牛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典型表现为皮肤局部水疱、脓疱及发热等症状。
长期接触牛群或牛制品的工作人员感染风险较高。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病牛分泌物传播,常见于挤奶、接生、屠宰等操作中。职业防护需穿戴手套、口罩等装备,接触后及时用碘伏消毒。若出现皮肤丘疹伴淋巴结肿大,需使用阿昔洛韦乳膏、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干预。
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群体易发生重症感染。此类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全身性脓疱疹、高热等严重症状,需静脉注射西多福韦或特考韦瑞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日常应避免接触牲畜,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评估免疫状态。
未接种天花疫苗或牛痘疫苗的个体缺乏交叉免疫保护。病毒侵入后可在接种处形成特征性脐凹状皮损,可能伴随寒战、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暴露后72小时内接种疫苗仍具预防效果,皮损期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患儿常见面部和四肢出现密集水疱,可能因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家长需剪短患儿指甲,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并遵医嘱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隔离消毒。
处理牛痘病毒标本的研究人员存在气溶胶感染风险。实验操作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意外暴露后应立即用次氯酸钠冲洗,并监测体温21天。出现前驱症状时需联合使用牛痘免疫球蛋白和溴夫定片进行暴露后预防。
建议高风险人群工作时佩戴N95口罩与护目镜,避免徒手接触病畜分泌物。出现不明原因疱疹需尽早就医进行PCR检测,确诊后隔离至痂皮完全脱落。日常加强手卫生,被污染衣物需用沸水煮烫消毒,饲养场所定期用戊二醛溶液喷洒灭活病毒。